9月28日,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,刘富琼作为宜宾市唯一一个“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”进京领奖。“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,同心同德为实现‘两个一百年’奋斗目标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。”会议如此指出。
而在海拔1000米的珙县玉和苗族乡,她,刘富琼,一位小学苗族老师,教人读书写字,凝聚苗族与汉族的智慧,希望知识能够改变族人一点点的命运。
A
“教书从来不仅仅是教授知识”
刘富琼眉清目秀看着年轻,举止之间极富舞者韵律,但是沙哑的声音还是能透露她教书13年的事实。
不聊教育,不聊学生,刘富琼先和记者聊起了珙县玉和苗族乡的一些现状。“苗族许多人知识落后、思想封闭,早结婚早生子现象令人心痛,15岁、16岁的人,还处在发育阶段,已经迈进婚姻,甚至连近亲结婚的也有。小学刚毕业、初中读一两年就早恋的人大有人在。”沙哑的声音里面透着迫切与无奈。
刘富琼告诉记者,这些少年父母,很多知识都欠缺,不懂避孕,连生几个,等真正见识到外面更为丰富的世界、生活时,会认为当地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,于是抛弃家庭,“父母残忍起来也很可怕。”
所以她告诉孩子们,多读一些书,尽量迟一些和异性交往。“有些内容讲的时候确实会尴尬,但是不能因为尴尬就不讲,不然耽误的是孩子们。教师主要任务是教书,但是教书从来不仅仅是教授知识。”
刘富琼从业以来遇到的最大挫折并不是来自于本班学生。有位苗族女生受人资助,上学学费无忧,学习成绩也很好却在读高一的时候与异性交往,辍学。“当时听闻这个真的想要嚎啕大哭。”即便今日,记者仍能感受到这件事给刘富琼带来的冲击,沙哑的声音说到此处愈加低沉。
双语教学 苗汉一家亲
B
刘富琼的视线很远,在她心中,教育是一代一代的,而不仅仅是针对一个一个的学生。
她笑着告诉记者,她老家在苗族乡杨家三队,临近的四队大多数都是苗人,从来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,终于今年考上了两个大学生,虽然并不是自己带出来的学生,但她感到与有荣焉。“希望他们毕业以后有好的未来,衣锦还乡的时候能够感染本队的人。”
着眼于现在,如何提高苗族学生的成绩却更是一个迫切的问题。在教学工作中,班里很多苗族学生不能用正确的汉语进行交流学习,使得教学工作有很大的难度。
刘富琼会说苗语,但是如何写却并不清楚,在参加了县里面组织了苗语文字进修后,她开始采取“双语”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工作,坚持苗语与汉语双语授课。现在学校里大部分苗族学生都能用流利的汉语交流,而且不能说汉语的孩子也很少了,孩子们的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。
“汉族学生对于苗语学习,速度有些跟不上。”刘富琼说,现在班里的汉族学生都只能听懂部分苗语,不会说,但是沟通无碍才是理解的开始,即便这样已经很好了。
当然,教授一门语言更要教授一门语言的智慧。珙县玉和苗族乡小学正准备开设第二课堂,把苗族的风俗习惯、文化故事传说、文化活动、苗族歌曲如古歌、器乐等民族文化的精髓能够更为正式地传承下来。而她编排的舞蹈《苗岭情》、《苗岭的七月》获得了市县的奖励以及大家的好评。
危重之间 带病教学
C
想要改变学生的命运,自己不能倒下。
有一段日子,由于筹划社会活动较多,刘富琼感觉身体不适,总是累得喘不过气,工作下来满脸发情,唇嘴发紫,还以为自己劳累过度,好好休息就可以恢复了。某日却在擦地板的时候直接吐血,进医院检查已经换上了严重的肺病,甚至有偏向于结核的可能,医生建议休假治疗,同事也关怀地劝她请假休养。
可是那时刘富琼带着一个毕业班,已经临近期末,却没有另外的老师能够补上她的位置。“不就是一个月吗,两三个月都熬下来了。”她决定带病坚持到期末放假,由于休养不够,这病留下了病根,坚持服药两年才完全恢复,“那时候吃药是一把一把地吃,而现在形成了身体反应,看到白开水都会想吐。”刘富琼笑容温婉,如今她身体渐好,望着个头小小的学生们,给记者一种拨开浓雾建云开的感觉。
生于贫困 情倾留守儿童
D
1982年出世,生于玉和,长于玉和,刘富琼太能明白这个地方的贫穷。“爸爸天天上梁背柴,读初中的时候,和家人晚上抹苞谷、打麦子弄到1、2点钟。”刘富琼家里面有两个姐姐,一个弟弟,因为她,两个姐姐都辍学了。她说,年少的时候,苗族的同胞总是羡慕汉族同学能够看电视。
“这里是我的老家,从小就是这样一个环境,大家都很穷,所以更需要从教育抓起。”刘富琼从小就想当老师。
不是别处的老师,只是玉和的老师,她已经把教育这里的学生当成了自己肩上的责任。
贫穷的玉和乡,造就了班里许多的留守儿童。学生们才读二年级,个头小小的,遇到老师提出问题,手总是极力举到最高,萌萌的可爱。“班里57个学生,一半是留守儿童。”
留守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照顾,但是却有不同的教育方式。“坐倒数第二排的男生,爷爷奶奶疏于照顾,每天放学回家都难以吃上饭,需要自己下厨。坐第一排的男生,父母离异,难以接近,上学期开始就不做家庭作业,也逃学。”
陈晨就是那个爱逃学的学生,“他年龄那么小,逃学往哪里去呢?”
“就跑到没什么人的山里,一个人玩耍。”刘富琼无奈,陈晨人很聪明,只是学习一遇到困难就放弃,但是老师却不能因此否认一个学生,于是她把陈晨接到家里,免费为其辅导作业,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,通过1个学期的辅导,现在已经转变了学习态度。
看着孩子们的笑颜,刘富琼生出无限的感概。她告诉记者,大冬天的时候有的学生穿身单衣单裤就来上学的都有,有的学生上学两头黑,早上天还黑着就出门,晚上到家天已经黑了。刘富琼每期家访30余次,在崎岖的山路上行程100余公里。宜宾日报记者 陈 旭/文 王 宇
|